毛姆的游记
书悦 | 2009-9-24 星期四 13:59 修改@2016-6-15 17:23 | 评论↓
昨天去了北大资源宾馆,面对面与人交易昨日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订购的一本书。相同的地点和几乎相同的时间,将近两个月前也有过一次交易,当时买的是1945年美国版的初版 Evelyn Waugh 的《Brideshead Revisited》,这次的主角则是1955年首版重印于伦敦的《The Travel Books of W 꽃파당. Somerset Maugham》。还有一点相同的是,两本书都缺了书衣(dust jacket),对于重视品相的淘书者而言,这真是让人难过。
毛姆的这本书在他的作品出版序列里应该算不上什么重要的版本,因为它只是毛姆三本单独著作的合集,包含的三部作品分别是出版于1922年的《在中国的屏风上》(On a Chinese Screen)、1930年的《客厅里的绅士:从仰光到海防旅途纪实》(The Gentleman in the Parlour: A Record of a Journey from Rangoon to Haiphong)和1935年的《堂·弗尔南多:西班牙主旋律变奏曲》(Don Fernando: Or, Variations on Some Spanish Themes)。可能因为是合集,即使此书的初版,在网络旧书市场上索价也不算高,而我订的这本更缺失了书衣,品相也老旧磨损,所以人民币索价不到百元。然而,对于我这种偏爱名家原版书的菜鸟级藏书爱好者来说,尽管此书品相不好,价格也贵于大多数中文书,还是决心购下。既能增加一点我的外版书藏量,也缓解一下近段时间压抑的购书欲。
毛姆的作品我基本没有读过,然而屡屡在董桥的文章里见到他的身影,虽然早在爱好董桥散文之前就知道毛姆其人,却是在读了董桥之后才积攒起对毛姆越来越多的兴趣。这也是我一见到这本毛姆合集就心动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这本合集包含的三部书中,那部《在中国屏风上》是最早译为中文的,也是有最多中文译本的,就我已知至少就有三个正式的中译本。最早的一个译本是194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胡仲持注释本,译名为《中国见闻杂记》(图);另一个译本是陈寿庚在毛姆诞辰110周年时(1984年)译出的,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,译名即为《在中国屏风上》;最近的一个译本则是200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所出的唐建清译本,译名也是《在中国屏风上》。《客厅里的绅士》中译本也即将推出,译林出版社早有预告却迟迟不能真正出来,译者周成林的翻译工作应该早就完成了(其博客文章里所贴译后记的日期署于2007年),书可能卡在出版社那里了吧。
英文不好,昨晚断断续续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看了一遍此书的序言,对比《在中国屏风上》和《客厅里的绅士》中译本的作者序言,发现几乎相同,恐怕是将两个单行本的序言全文照搬了过来,《堂·弗尔南多》单行本序言无处得见,但想来也是照此办理,毛姆为此书所作的这篇序言恐怕也就是只另写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,中间则直接依次放进原先三份单行本的序了。
看到《On a Chinese Screen》的篇名,我回想起来,林以亮(宋淇)在《前言与后语》一书里的那篇《毛姆与我的父亲》谈的不正是毛姆这篇游记里的一章“A Student of the Drama”吗?林以亮肯定,毛姆这章所写的对象正是自己的父亲宋春舫,虽然其中“很多地方故意夸大其词,态度有欠公正”,甚至可说是“刻薄得不留余地”。而林以亮写这篇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父亲辩护,而只是想作一些背景性的注解工作。毕竟毛姆这篇文字在林以亮父亲宋春舫在世时就已发表,且宋春舫也已读过并做了记号,但既然“他自己生前都没有作过任何表示”,作儿子的又何必多说话呢?其实林以亮当时写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一种应邀之作,这篇文章写于1966年,当时毛姆刚逝世不久,正是热门新闻人物,《现代杂志》的主编知道毛姆与宋春舫的因缘,于是指定林以亮来写这篇命题作文,林婉拒未果的匆促之作,不料反而成为一篇传诵一时的名文。
다운로드
2009-9-26- 星期六 22:10 @reply
书非借 不能读也
最近看书老跳行,不知怎么搞的
2019-1-3- 星期四 11:15 @reply
请问您有《中国见闻杂记》的胡仲持注释本吗?